提起“心理治療”這個詞,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倚在長沙發上,花一小時來挖掘童年悲慘記憶的畫面。而一種與之不同的治療方法暗示,如果將關注的焦點轉向現在和將來,會讓人更快樂,更健康,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
這種方法被稱為“時間觀療法”(Time Perspective Therapy),其中一項內容是判斷一個人擁有以下六種不同觀念中的哪一些,這六種觀念分別是:過去積極時間觀(你喜愛自己的過去);過去消極時間觀 (你有遺憾或過去發生過不幸的事──或者你有現在被你夸大為不幸的事情);現在享受時間觀(你享受當下,喜歡犒賞自己);現在宿命時間觀(你感覺命運不受自己控制,那何必費心去控制呢?);目標導向未來時間觀(你會事先計劃,做任何決定都會權衡利弊);超驗未來時間觀(你過得很好,因為你相信獎賞是死後進天堂)。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名譽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稱,最好的狀態是擁有高度“過去積極觀”、較高“未來導向觀”以及中度選擇性“現在享受觀”的混合。換句話說就是,你喜歡你的過去,為將來而努力(但也不是過分努力,變成了工作狂),並適時尋求當下的享受。作為該領域頗具影響的思想家,津巴多在許多地方做講座,他通過一份由56個題項組成的問卷來確定一個人的時間觀。
最糟糕的時間觀狀態是高度“過去消極觀”與高度“現在宿命觀”並存。《時間療法》(The Time Cure)一書的作者之一津巴多稱:“這些人活在消極的過去,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他們在現在享受及未來導向這兩項中的得分也較低。在臨床上被診斷為抑鬱症以及患有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人一般是這種情況。
個體的時間觀受許多因素影響,包括家庭、朋友、文化、宗教、教育和生活事件。在幼兒時期,我們基本上都是純粹的現在享受型,關注的是滿足此時此刻的欲望。一些人(但不是所有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著眼於未來。
現為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的心理學家瓦爾特﹒米舍爾(Walter Mischel)在20世紀60年代一項著名的研究中測試了幼童為實現未來目標而抗拒誘惑的能力。他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對他們解釋說,如果想吃,可以馬上就吃,但如果能等待10到15分鐘左右,就可以吃到另外一塊。約半數的孩子立馬就狼吞虎嚥地吃掉了棉花糖;另有半數的孩子成功地堅持等來了另一塊棉花糖。
孩子幼年的時間觀對他們長大後的行為方式有很大影響。米舍爾對這些孩子青少年及中年時的狀況進行了追蹤研究。四五歲時拒絕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在學校裡表現更優秀,在SAT考試中的平均分數高出250點左右,家庭生活也更幸福。而立即就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一生中會面臨更多的情緒問題。
津巴多稱,好消息是人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時間觀。在2004至2012年期間,與津巴多共同撰寫《時間療法》一書的裡克﹒索德(Rick Sword)和羅斯瑪麗﹒索德(Rosemary Sword)(夏威夷毛伊(Maui)的心理咨詢師)對32名患有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的退伍老兵施行了時間觀療法,這些老兵都曾接受過其他治療,但未能取得積極療效。經過治療,這32名老兵的焦慮、抑鬱和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的症狀均顯著減輕。
津巴多稱,人們可以通過關注過去的美好事物來提高過去積極項目得分:創建相冊,給激勵過你的人寫感謝信,或開始一部家庭口述史。
你的未來導向得分可以通過建立日程表或者規劃家庭度假來提高,這些活動都能讓你展望並規劃積極的未來。此外,從事志願活動或者成為指導者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積極影響。
你還可以通過一些有助於平衡情緒的活動(比如鍛煉或在大自然中散步)來增加現在享受(有選擇性的!)。另外,用你喜歡的活動來犒賞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朋友一起吃飯,按摩,用一下午時間做你最喜歡的體育運動。
要降低過去消極得分,你可以進行冥想或者不斷記錄當前生活中的所有美好事物,讓你內心中那個悲觀的批評家靜音。津巴多稱:“要想想你現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不是過去生活中悲慘的東西。”
另外,要降低未來宿命時間觀得分,可以學習能讓你看到自己變化的新技能或者愛好,可以和伴侶共同來做──這樣就不會那麼孤獨,對方也能給你積極的反饋。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