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佳士得上海能否再現紐約輝煌?
儘管佳士得全球CEO墨菲在上海一再強調,9月26日晚舉辦的佳士得上海首拍的意義,堪比1977年佳士得紐約首拍。但是無論是從對本地市場趨勢判斷的精準度,還是對本地藏家的掌控力來看,佳士得本場拍賣的呈現似乎有些缺乏新意,本土化的滲透尚待完善,可能因籌備時間不夠充分,針對本土化的重量級拍品不多,何去何從,佳士得還未真正亮劍。
上拍的42件作品,既有精選的風格各異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如劉野、羅中立、曾梵志、隋建國等,亦有代表性的現當代西方藝術家作品如畢加索、莫蘭迪、考爾德和沃霍等,連印尼藝術家Masriadi亦在其內,珠寶首飾、名錶,甚至現代設計類作品也有出現。在拍賣中國文物受限制的情況下,賣家對中國藏家的偏好似乎並沒有明確的判斷和把握,或者說不想過早地下結論,與其將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如全面呈現各門類的藝術精品,以一種中國市場所缺失的國際化形象亮相似乎更加穩妥。
首拍預展現場不是很清晰地隔出了幾個臨時展區,除上海首拍的42件拍品外,亦包括了展品來自香港和紐約秋拍代表作品,而門類更是涵蓋了中國書畫、中西方現當代藝術品、珠寶、紅酒甚至是法貝熱精品,但是不仔細觀察會難以辨別展品來源。整個區域最明顯的標識是私洽交易區,展品全部由西方藝術品構成,僅開放三天,于上海首拍夜場拍賣前關閉。很難想像能夠在短短的三天內,可以與對西方藝術品相對陌生的中國買家達成現場交易,而佳士得也表示私洽交易將在香港成交,所以在上海的現場更多只是一種展示功能。
預展三天每天都安排了有關藝術品市場和收藏的講座,在私洽交易區,也有組織地為一些藏家團對現場展品進行講解。可見首拍的亮相,除了為佳士得集團的各個業務分類和拍品門類做一個整體展示外,還注重對中國藏家的引導和培育。佳士得用一種直觀的方式為中國藏家展示,什麼是被國際市場和國際買家所認可的藝術品,引導中國藏家以更國際化的眼光和思維去購買和收藏。
佳士得本土化的工作似乎還不夠細緻,在翻譯藝術家名字的時候仍然採用港台譯法,如將Picasso譯為畢卡索,大陸通常為畢加索;Leger譯為雷傑,而大陸則通常譯為萊熱;WarhOL譯為沃荷,而內地通常是沃霍爾……這使本來對西方藝術品就缺乏認識的中國藏家更覺陌生。
1977年紐約佳士得首拍曾大獲成功,而真正使佳士得名揚美國的則是1980年亨利福特二世藏品專場拍賣,拍出了10件當時最重要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作品,包括布丹、馬奈、塞尚和雷諾阿等。至1983年,紐約拍賣的總銷售額已超過倫敦,當年的美國重要藏家Betty Parsons藏品專場拍賣亦轟動一時,共上拍77件作品,以活躍在美國市場的現當代藝術家為主,其中既包括了時至今日耳熟能詳的一些代表性美國藝術家如波洛克、德庫寧、紐曼、羅斯科等,也有一些現今交易不頻繁的藝術家如Jim Dine、Enrico Donati、Lee Bontecou等。拍品無一例外都是出自於美國本土,或是生活在紐約的歐洲藝術家。
佳士得在紐約的成功是建立在對當地和國際買家的深入了解之上,雖然通過永樂拍賣,佳士得也積累了部分的中國市場經驗,但是因為很大一部分中國藏家尚未形成明確的收藏觀和審美偏好,所以中國市場的不可預測性要遠高於歐美成熟市場。無論蘇富比還是佳士得在中國市場似乎也還在投石問路階段,本地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匱乏,也增加了國際拍賣行在短期內大規模擴張的難度。受關稅及文物拍賣法的限制,國際拍賣行在中國本土的發展仍然受阻。再現紐約輝煌的前提也必然離不開良好的競爭環境,對中國本土藏家心理的深入洞悉和引導力,成功之路任重而道遠。
資料來源:新浪新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